|
|
来源:转载 日期:2012/8/16 15:36:12 作者:佚名 |
中华民族在5000年的历史中,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酒文化,而且它已成为悠久璀璨的中华文明的一部分。古往今来,美酒飘香,诗文、书法等文学艺术都离不开酒的浸润,酒与诗词及文人有着不解之缘,对中国古代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。从最早的《诗经》到古典名著《红楼梦》,处处可见酒的踪影。酒能使人暂时摆脱束缚,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,激发文人的创作力,华妙的诗词乐章便在醉意酒香中喷薄而出。 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与才女卓文君“当垆卖酒的故事,千古流传,至今拨动着人们的心弦。魏晋“竹林七贤”恣意纵酒,赋诗弈棋,“魏晋风度”传为美谈。据说刘伶饮下酿酒名家外号“小杜康”的三坛子美酒后,厂醉三年不醒,醒来后,百病皆除,红光满面,且百饮不醉。陶渊明的诗篇不离酒,《饮酒二十首》浸透了田园的真趣。在诗词最为辉煌的唐宋盛世,诗人词人借酒抒怀,写下众多绚丽的篇章。 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渊明被誉为“酒圣田园诗人”,以酒入诗,有人说他几乎篇篇作品都有酒。写有饮酒诗二十首,诗中更多的是与乡亲父老对饮,从中取得某些安慰和乐趣。更重要的是在饮酒中,可抒发自己不愿和腐朽的统治集团同流合污的心愿。 李白自称为酒中仙,一生诗酒齐名,其死因也被传说是因为酒后向水中捞月。“举杯邀明月,对影成三人。”“人生得意须尽欢,莫使金樽空对月”及“五花马,千金裘,呼儿将出换美酒,与尔共消万古愁”更是把这位酒仙性情之豪放、洒脱,写得淋漓尽致!同时代的诗圣杜甫也喜欢酒后作诗,他在《登高》诗中写道:“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。艰难苦恨繁霜鬓,潦倒新亭浊酒杯。”可见他的酒缘。北宋诗人苏东坡,其饮酒“知名度”虽远不及李白等酒仙,但却颇具“特色”,堪称酒德的典范。苏东坡,作文吟诗之余,也爱作画,作画前必须饮酒。苏东坡不仅饮酒,还亲自酿酒,他曾以蜜酿酒写有《蜜酒歌》,还酿过桂酒,写有《桂酒歌》。苏东坡爱酒,但他不沉溺于酒。在他的诗文中,也甚少有借酒消愁的内容。他在饮酒赋诗时写下的多是对生活的赞美和祝福。与苏东坡同派的辛弃疾,其酒后作品更是真情毕露,如《破阵子》中的“醉里挑灯看剑,梦回吹角连营”、《好事近》的“春动酒旗风,野店芳酪留客”等等。 中国古代女诗人的魁首李清照,其爱酒之深,也可与李白、苏轼等同列。在李清照的笔下,酒与她的诗词一样,随着她人身经历的跌宕起伏而变化,显得多姿多彩。早期,李清照的词主要是写少女情怀的浪漫,此时,清照词中的酒,也是一种浪漫,潇洒与祥和的美丽。她写的《如梦令》可看出:“常记溪亭日暮,沉醉不知归路。”另外还有:“昨夜雨疏风骤,浓睡不消残酒。”等等。靖康之乱,诗人仓皇南渡,国破家破,丈夫病逝,清照更是流离失所,老来无依。在饱经人生的炎凉风霜后,李清照已不是当年闺中抒情的少女,此时的酒已满是凄凉之意。李清照的词被人吟唱最多的就是那首《声声慢》了,“寻寻觅觅,冷冷清清,凄凄惨惨戚戚,三杯两盏酒,怎敌他晚来风急…..”另一首同样有名的是《醉花阴》:“冬篱把酒黄花后,有暗香盈袖,莫道不消魂,帘卷西风,人比黄花瘦。”其人其情其酒其诗一目了然。另外,李清照还有一些写离别之情、思乡之情的,等等。这些词中,女诗人的诗才与酒香一起流光溢彩,遗香千秋。 可见古人对酒是高格调地欣赏的,不为喝酒而喝酒,为的是一种生活情趣,为的是酒兴诗情。欧阳修在《醉翁亭》中说“醉翁之意不在酒,在乎山水之间也”。陆游不属狂士者流,但晚年时也去与“渔翁共醉,溪友为邻”。白居易在《问刘十九》中曰“绿蚁新醅酒,红泥小火炉,晚来天欲雪,能饮一杯无”。王维在邀朋友前往他的终南山茅屋时曰“不妨饮酒复垂钓,君但能来相往怀”。杜牧的《清明》写的很有趣,写的是卖酒人家“借问酒家何处有,牧童遥指杏花村”。元曲中写酒的也不少,比如张可久的《山中书事》等都是难得的佳作。 |
|